【概述】巴豆为较常用中药材。四川产地名江子。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下品。宋·《图经本草》对其形态述之颇详:“……至四月旧叶落尽新叶齐生,即花发成穗,微黄色,五、六月结实,作房生青,至八月熟而黄,类白豆蔻……一房有三瓣,一瓣有实,一房其实三粒也。”与今用巴豆完全一致。本品有大毒,具有峻下积滞,逐水消肿,豁痰利咽的功能。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figlium L.的成熟果实。主产四川宜宾、泸州、江津、万县等地区。此外,贵州、云南亦产。多为栽培。
【生长环境】生于山谷、林缘、溪旁或密林中。喜温暖湿润气候。
【种植技术】
1、气候土壤:巴豆喜温和湿润气候,不择土壤,屋前屋后均宜种植、田坎、地边、山坡也可生长,但巴豆花果易被风吹落,故最好栽在避风的地方。
2、育苗:雨水节前后,选晾干饱满的种子作种。选择好肥土,深耕细耙,施足基肥,做成高畦,畦面开沟,深4厘米左右,进行条播,种子粒距1.5厘米左右,播后覆盖灰肥。苗出土后视苗稼生长情况,施肥、除草。天旱应浇水,第2年早春即可移栽。
3、整地:在移栽前,先在选好的地方挖穴,如果成片栽种,株距270厘米,行距300厘米左右,穴深27~33厘米,穴底泥土要细,和入堆肥或草木灰拌匀作为底肥,以备栽种。
4、栽种:在雨水节前后,由原有巴豆树下找幼苗,或经过培育的秧苗,移至打好穴的地方栽种。每穴栽1株,栽23~27厘米深(视幼苗大小确定深度),栽正后盖土,轻轻压紧,使根部与土紧密接合,以利生长。
【栽培管理】栽种后经常除草和壅土。在春季施肥1次,开花时施追肥1次,促使所结果实饱满壮大。肥料可用人畜粪尿,在树侧边挖一小坑,肥料施在坑里,然后用土盖好。如雨水过多易遭虫害,可用6%的可湿性六六六粉对水喷杀灭。
【收获与加工】农历八九月间采摘。采回后炕、晒或晾干均可(留种用的巴豆,切忌烈日晒或用火炕,必须晾干,种子才能生芽)。每株产量一般在5千克以上,壮树能产15~20千克。
【药材形状】果实卵圆形或椭圆形,具三棱,偶有四棱,长1.8~2.2厘米,直径1.5~2厘米。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,略粗糙,具细小点纹,有纵线6或8条,凹人处常易开裂,顶端平截,常有柱头残基,基部有短小果梗或点状梗痕。3室或4室,每室有种子1粒。种子扁椭圆形,长1.2~1.5厘米,直径0.7~1厘米,厚4~6毫米,表面灰棕色至棕色,易擦落而露出黑色平滑内层,腹面一端点状种脐和细小种阜或脱落的痕迹,另一端有微凹的合点,合点与种阜有脱落的痕迹,另一端有微凹的合点,合点与种阜有纵直种脊;种皮薄,质硬而脆,剥去后可见一层薄膜状银白色的内种皮。胚乳黄白色至黄棕色,富油质;胚乳连合面紧贴两枚菲薄子叶,胚根细小,位于种阜一端。胚乳味辛辣而灼,有毒,不宜口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