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英文名】:Picrasmae Ramulus Et Folium。
【来源】:【植物形态】:落叶小乔木或灌木,高7~10米。树皮有苦味,紫棕色,平滑,有灰色斑纹。单数羽状复叶互生,小叶9~15,叶卵状披针形或宽卵形,长4~10厘米,宽2~4.5厘米,先端锐尖,基部楔形,偏斜(除顶生小叶外),边缘有钝锯齿,叶两面无毛,但下面脉上幼时有柔毛。花杂性异株。聚伞花序腋生,总花梗长,有柔毛,花黄绿色,簇生,雄花萼片4~5,背面有细毛,花瓣4~5,卵形或宽卵形,与萼片对生,雄蕊4~5。雌花较雄花小,雌花萼片,花瓣与雄花相等,心皮4~5。核果倒卵形,成熟时蓝绿色至红色。花期5~6月。果期8~9月。
【药材性状】:枝呈圆柱形,长短不一,直径0.5~2厘米;表面灰绿色或棕绿色,有细密的纵纹和多数点状皮孔;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平整,淡黄色,嫩枝色较浅且髓部较大。叶为单数羽状复叶,易脱落;小叶卵状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,近无柄,长4~16厘米,宽1.5~6厘米;先端锐尖,基部偏斜或稍圆,边缘具钝齿;两面通常绿色,有的下表面淡紫红色,沿中脉有柔毛。气微,味极苦。
【临床应用】:用量6~15克,大剂量30克,煎汤内服,或入丸、散,外用:适量,煎水洗;研末撒或调敷;或浸酒搽。用治风热感冒,咽喉肿痛,湿热泻痢,湿疹,疮疖,蛇虫咬伤。
【化学成分】:含苦木碱A~I、苦木西碱C~E、苦木内酯A~M,并含苦木酮、甲基苦木酮等。
【配伍药方】:①治阿米巴痢疾:苦木茎枝15克,石榴皮15克,竹叶椒根9克。水煎,分2次服。(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) ②治菌痢:苦木茎枝9~15克。研粉,分3~4次吞服。(《浙江药用植物志》) ③治局部化脓性感染和预防外伤感染:苦木500克,粉碎过120目筛,与凡士林500克制成软膏。化脓处先用苦木水洗净,外敷,每日1~2次。[《中草药通讯》1977,(9)28] ④治疮疖,体癣,湿疹:苦木树茎适量,水煎外洗。(《广西本草选编》)
【药理研究】:可增加胃肠血流量,具有抗癌作用。体外有抗单纯性疱疹病毒的活性。对银环蛇毒中毒有保护作用。
【药材性状】:枝呈圆柱形,长短不一,直径0.5~2厘米;表面灰绿色或棕绿色,有细密的纵纹和多数点状皮孔;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不平整,淡黄色,嫩枝色较浅且髓部较大。叶为单数羽状复叶,易脱落;小叶卵状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,近无柄,长4~16厘米,宽1.5~6厘米;先端锐尖,基部偏斜或稍圆,边缘具钝齿;两面通常绿色,有的下表面淡紫红色,沿中脉有柔毛。气微,味极苦。
【性味归经】:性寒,味苦。归肺经、大肠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