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鉴定中药材名】扁蓄
【药材来源鉴定】本品为蓼科植物扁蓄Polygonum aviculare L.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【药材历史考证】扁蓄一药的始载本草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《本草经集注》云:“处处有,布地生,花节间白,叶细绿。人亦呼为扁竹。”《本草图经》曰:“匾蓄亦名扁竹,出东莱山谷。今在处有之,春中布地生道旁,苗似瞿麦,叶细绿如竹,赤茎如钗股,节间花出甚细,微青黄色,根如蒿根,四月五月采苗,阴干。”李时珍曰:“其叶似落帚叶而不尖,弱茎引蔓,促节。三月开细红花如蓼蓝花,结细子。”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,与现今药用扁蓄相符。
【植物形态鉴定】一年生草本,高约15~40厘米,植物体常被有白色粉霜,无毛。茎平卧或斜向上伸,基部多分枝,有棱。叶互生,叶柄长1~4毫米或近无柄;叶片狭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1~4厘米,宽0.3~1厘米,顶端钝或急尖,基部楔形,全缘;托叶鞘膜质,抱茎,下部褐色,上部白色而透明,先端开裂。花小,1~5朵簇生于叶腋。具短花梗;花被5深裂,裂片椭圆形,绿色,边缘白色,结果后边缘变为红色;雄蕊8,花丝短;花柱3。瘦果小,卵状三棱形,黑褐色,有细纹及小点,大部分为宿存花被包被。花期5~9月,果期9~10月。
【药材性状鉴定】本品茎呈圆柱形而略扁,有分枝,长15~40厘米,直径2~3毫米。表面灰绿色或棕红色,有细密微突起的纵纹;节部稍膨大,有浅棕色膜质的托叶鞘,节间长约3厘米;质硬,易折断,断面髓部白色。叶互生,近无柄或具短柄,叶片多脱落或皱缩、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,全缘,两面均呈棕绿色或灰绿色。气微,味微苦。
【药材显微鉴定】本品粉末灰绿色。叶上、下表皮细胞垂周壁近平直,平周壁有角质线纹。气孔主为不等式,副卫细胞3个。叶肉断面观为两面栅栏式,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,直径18~43微米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田野、路旁、水边和湿地。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。
【采集加工】夏季茎、叶茂盛时采收,除去根及杂质,晒干。
【饮片炮制】除去杂质,洗净,切段,干燥。
【性能功用】苦,微寒。归膀胱经。利尿通淋,杀虫,止痒。用于膀胱热淋,小便短赤,淋沥涩痛,皮肤湿疹,阴痒带下。内服:9~15克,水煎服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患处。
【附注】1.置干燥处贮藏。
2.除以上正品扁蓄外,还有以下同属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在其产区混作扁蓄药用:
①大叶扁蓄(异叶蓼)Polygonum aviculare L.var.vcgetum Ledeb.。产于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河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药材称大扁蓄。据报道,本品茎的横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无中柱鞘纤维,薄壁细胞中无草酸钙晶体。能否作为扁蓄药材使用,尚待进一步研究。
②习见蓼Polygonum plebeium R.Br.。产于华中、华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又名腋花蓼。在四川部分地区作小扁蓄药用。本品与扁蓄来源、功效不同,不应混用。
以上3种扁蓄类原植物分类检索表:
1.托叶鞘有明显脉纹;雄蕊8;瘦果黑色,无光泽,长2毫米以上。
2.叶近无柄或有1~4毫米长的短柄;叶片边缘无摺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扁蓄
2.叶柄长5~15毫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大叶扁蓄
1.托叶鞘无脉纹;雄蕊5;瘦果褐黑色,有光泽,长2毫米以下;叶长1~2.5厘米,宽3~5毫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习见蓼